没有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~让读史成为生活中一种乐趣


      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个现象,在前不久的“中国诗词大会”上,许多崭露头角的选手都是理工男女。诗词歌赋似乎本应不是他们所长,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:不带功利心的学习,才是真心的喜欢“我不以此为业,我以此为乐”可能就是其中的原因所在吧,研读历史也存在同样的现象。历史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过去,同样延续着未来--为往圣继绝学、为万世开太平!

        记得易中天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:'读经不如读史;读史不如看金庸'。大意是说“经”都是讲大道理的,看一会就会让人犯困,“史”是讲故事的,自然就比较吸引人啦!但和金庸的武侠小说相比就又被比下去了。要是觉得金庸小说看着都絮絮叨叨的话,还不如干脆去看《琅琊榜》或《《芈月传》算了。但是后面这些当代作品跟历史实在相差太远。 要想踏踏实实了解历史,还得看书!那么怎么选择历史书,选哪些书来看?这,就有讲究了。

        我们上小学开始写作文时,老师就说过作文的三要素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。历史书同样离不开这三要素,而且还得加上事件,包括起因和结果。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史书是怎么编写的,也就是有哪几种编写的体例。先说明一下,由官方组织编写的才叫“正史”,私人道听途说写的那叫“野史”或“稗史”。通常我们推荐选“正史”开始读,假如您首选“野史”也无妨,只当看个乐罢了。

一、伟大的司马迁开创了《史记》这种叫“纪传体”的史书。

特点是:围绕人物中心,依时间顺次展开;人物分主次:帝王本纪、王侯世家、名人列传、公侯将相年表、志(律历、礼乐、职官、刑法、食货、地理、艺文…)。 后世史学家多以此为例,陆续编写了《二十四史》,这样以人物为主线的史书有了。

二、宋代大学者司马光,就是那个曾经“砸缸”救人的小孩,当官后组织编写了那部著名的《资治通鉴》。他没照抄老祖宗司马迁的模子写,而是用“编年史”体例编写。

特点是:以年代为线索,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。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,按年、月、日顺序记述史事。历朝历代的官方档案《起居注》、《xx皇帝实录》与此非常相似。如此我们又有了以时间为主线的史书了。

三、有了人物和时间,史书重要的还有事件。围绕事件记述历史的书叫“纪事本末”

特点是:以历史事件为主线的史书体,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从起因、过程、结束均详详细细记述下来。

四、最后少不了史实发生地点,读史离不开地理,在这里就是史书地理类地方志:主要包括疆域图说、历史沿革、城池、坊巷、市肆、物产、风俗、学校、赋役、古迹、选举、历史名人、历任执政官等等。

        史书有了上述几个要素就比较全面丰满了。沿着不同的维度向前走,我们会发现千姿百态不一样的历史人物和事,文字描述的历史情形还原所呈现出来越来越立体的影像。此外有别于前述史书的就是别史/杂史作为参考,还有私人笔记,记载私人搜集记录的民间及个人奇闻轶事,特别是那些在朝中作过官的人写的笔记,是史料很好的补充。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摆布的女人,作为大多数非专业研究历史的读者,大可不必介意,如果我们从不同的维度看历史,就会发现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有多重要。 周有光老先生曾经说过:“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,不要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”,你将发现一个不同的中国。

       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读书似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东西。不过好在只是的传播方式种类多了。比如:各种手机视频、音频APP,都有各种说史的专题讲坛,而且现在是专家学者直接登场白话,比过去说书艺人讲的要贴近历史多多了。比如:怪嗓子易中天老师的《三国》、京腔京白阎崇年的《明亡清兴》、京油子袁老师等诸位《百家讲坛》都是早期大神级人物,如今更多新生代学者登坛比拼,你方唱罢我登场,好不热闹。上下班时在地铁或公交上听一听,跟着历史的轨迹穿越一下。读历史就如同体验不同的人生,看着前人走过的沟沟坎坎,你想不想再走一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