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唐书》《旧唐书》有何区别?


正史二十四史中唯独唐朝正史--《唐书》有两个版本。两者有什么区别吗?

       《旧唐书》为后晋刘昫等撰。后晋天福六年(941年),晋高祖石敬瑭(就是那个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那位)命张昭远、贾纬等人撰唐史,由宰相赵莹监修。后晋开运二年(945年)书成[1],时因刘昫为相,故该书署名刘昫撰。原名《唐书》,《郡斋读书志》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《宋史·艺文志》及南宋刻本均题为《唐书》,后为区别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的《新唐书》,改名《旧唐书》。共200卷,包括本纪20卷、志30卷及列传150卷。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至唐哀帝天祐四年(907年)。
      《旧唐书》长庆(唐穆宗年号)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、韦述、柳芳、于休烈、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,资料比较充实。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,内容也比较芜杂。
      《旧唐书》修撰时间短促,北宋人严厉地批评《旧唐书》颇多。基本上,《旧唐书》只是抄录现成的唐史有关文献,照抄《国史》、《实录》及唐末文书档案,许多“大唐”、“本朝”、“今上”字样仍然保留;唐武宗以后的宣、懿、僖、昭、哀五代,因无《实录》存下,则杂采各家传闻和《唐年补录》和《唐末三朝闻见录》诸书。
     《旧唐书》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价值。例如李密〈讨隋炀帝檄文〉在《隋书》和《新唐书》的《李密传》均不载,只有在《旧唐书》中得以保留。因为《旧唐书》前期文献资料完整,材料翔实,叙事详明,文字简洁有力,颇受后世重视,如《郭子仪传》,“首尾整洁,无一酿词,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”。《贾耽传》里收录的《陇右山南图》和《海内华夷图》等,是中国地理上极为珍贵的资料。《旧唐书》里更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,如,文成公主、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,以及突厥、回纥、吐蕃、契丹等多民族的历史。原书名就叫《唐书》,直到北宋时宋祁、欧阳修等所编著《新唐书》问世后,才改称《旧唐书》,

        宋仁宗认为《旧唐书》“纪次无法,详略失中,文采不明,事实零落”,庆历四年(1044年)下诏重修。至和元年(1054年)七月,仁宗催促“速上所修《唐书》”。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、范镇、欧阳修、宋祁、吕夏卿、梅尧臣,《新唐书》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,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,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。《新唐书》对〈志〉十分重视,新增《仪卫志》、《选举志》和《兵志》,《兵志》附以马政,原有的《天文志》和《历志》篇幅超过《旧唐书》三倍,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,为旧志所无。又有屯田、边镇、和籴等,皆旧志所无。《新唐书》也恢复立〈表〉,立了《宰相表》、《方镇表》、《宗室世系表》、《宰相世系表》,志和表分别由范镇、吕夏卿负责编写。

        《新唐书》一共修了十七年,庆历四年,工部尚书宋祁主持修纂〈列传〉,至和元年(1054年),由欧阳修接续编修〈本纪〉、〈志〉、〈表〉。嘉祐五年(1060年)六月,全书告成。两人在七年内竟没见过面。草稿初成,呈宋仁宗审阅。仁宗看后,发现这部史书出于二人之手,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,于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。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,他说:“宋公于我为前辈,且人所见不同,岂可悉如已意?”最后仅校阅过一遍,一无所易。
      欧阳修与宋祁皆有排佛的倾向,故《新唐书》不见玄奘、一行等佛门之事迹,无以反映盛唐时期的佛教史实。
       北宋司马光编撰《资治通鉴》时,反多以《旧唐书》为主,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,《新唐书》并不能取代《旧唐书》。
        总体讲,《旧唐书》的编纂比较真实客观,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使用,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,《新唐书》的文学价值可能要高一些,但是删减资料比较严重,评议的很多,标准也不一样,两者相互参阅比较好。